城市漫遊系列____以「愛在加爾各答」為例        

             人間福報[家庭電影院] ~117~  2007. 6.21.  蘇蘭

旅行改變了安藤忠雄的一生,旅行也形塑了安藤的建築風格。高職畢業原是拳擊手的安藤在一九六五年踏上往歐洲的船,生平第一次見到海平面,了解「地球是一體的」;義大利科比意的廊香教堂讓他大為震撼,從此立志做建築師。現在,吸引台灣三萬人索票的安藤建築演講,已有拍成電影的好故事。

去過巴黎、羅馬、加爾各答、曼谷旅行嗎?有沒有想過用電影當作打開這些城市記憶與秘密的窗口?電影幫助我們不出國卻能了解遠方的文化、藝術與進步,也許這一扇窗,也將改變你的一生。

褚士瑩說得好:加爾各答像是綻放到毫無保留的熱帶花朵,燦爛中帶著腐敗的氣息;沒有比羅馬更加適合旅行的地方,因為在這裡沒有人不是旅客;曼谷,像是沒有固定型體的螢光巨大海底生物;對巴黎下註解的,不是鐵塔也不是羅浮宮,而是地下鐵自動收票口,每次都覺得飢餓的機器!對美的飢餓,對浪漫的飢餓,對文明的飢餓,對往日榮光的飢餓。劉嘉明則針對他們的電影文化說:印度電影的對白總愛配上樂曲,是亞洲電影中最挑動的一族。義大利電影的對白總愛跑在影像的前面,急切地在莊嚴右派和浪漫左派間周旋。泰國電影的對白與旁白搭檔烘托影像,揉合古老傳說和現代寓言,在一廂情願與無為出世間遊走。法國電影的對白總愛和影像對話,無論是強詞奪理還是輕聲細語,高盧人從不忘記他們的優雅。

615日第一站「愛在加爾各答」開始,四個各具風姿的城市就依序在羅馬「屋頂上的童年時光」、曼谷「大狗民」尋夢的歷程、和「巴黎不打烊」四部電影的播放中,讓我們盛暑吹著冷氣自由旅行。

「愛在加爾各答」是奧斯卡最佳短片得主德國籍的佛羅芮加倫柏格、自編自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加爾各答(Kolkata)原是印度的一個小村莊,英國殖民時,成為重工業、商業和文化中心,這些歷史因素使得加爾各答人口不斷激增。1971年,因孟加拉爆發獨立戰爭,造成難民潮,由於大量難民的移入,使得加爾各答的髒亂和貧窮的窘境,雪上加霜。影片中我們看見加爾各答人蛇混雜、社會治安混亂、交通問題嚴重。瑪莎和拉維約定:「每個月圓,濕婆廟前我們不見不散。」前半部對於印度童工的描述、影片色彩的掌握、情節的流暢緊湊,都很精彩;兒童拉維的選角最成功。女主角闖蕩城市,被售票員欺騙、被小販坑錢、甚至錯入妓女院,以此維生長大,一個社會的貧窮與哀傷不外如是--不得溫飽、難以終老。這些是另一個在印度城市中漫遊的觀影角度,側寫了印度的貧窮、社會黑吃黑的險惡、種性制度的無助、也質疑了宗教的可信度。現代印度雖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十億人口以及上百種語言,甚至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卻仍有許多民生與經濟問題待解決。

導演說:拍電影就是「說故事」,當你在說的時候,也要傾聽故事對你說的話。這部劇本是我在廣播裡聽到一則新聞,關於一個在印度地毯工廠工作的女孩,歷經長期強迫勞動之後,終於被人道主義慈善家拯救出來。一則簡短的新聞,在我心裡反芻好幾個禮拜。這是創作【愛在加爾各答】的開端,也是我企圖想探討的:命運之神是如何拉扯我們的人生這條細碎的線。生而在世,尤其是底層人民,常會面臨關於愛與罪、苦難與幸福的選擇,在這之外,還有命運強大的力量在背後推動著,我們無法逃避!藉由電影的拍攝,我們能看見更多不同於自己的人、瞭解其他未知的異文化。

期盼【城市漫遊系列】能開啟各地觀眾的視野與胸襟、分享多元的文化、並方便大家向全世界眺望!                                       [1353]  2007.6.10.

城市漫遊電影官網:www.j-ent.com.tw/city4ever中文網站:http://www.j-ent.com.tw/movie_shadow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