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生命之海

                     

電影筆記0309─人間有情___藍祖蔚

對比是電影藝術最簡單明白,但也最感人的小技巧。

《點燃生命之海》的男主角勒蒙是二十六歲時跳水發生意外,他的頸部在高速跳下時撞上大海底層,導致全身癱瘓,電影開場時他已經五十三歲,已經躺在病床上二十七年,看盡人世冷暖,雖然全身「不能動彈」,但是他就是有本事:「讓人感動」。

他的身體不能動,意志和毅力卻能感動人;他帶給很多貧病人生向上昂揚的激勵,卻一心求死;他愛的人不能相伴,卻和不愛的人走完最後人生;他是病床的奴隸,照顧他的家人卻是他的奴隸;讓他活得好是家人的榮耀,讓他死得其所,卻是家人最不捨的痛;愛不是天長地久,愛是幫他速死……《點燃生命之海》用了綿密又繁複的對比手法,讓我們陷進勒蒙進退兩難的人生困境中,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人生道德和生命意義。

《點燃生命之海》是部要讓我們用心感受,用腦思考的電影,如果我們從愛情面向切入,你會發現《點燃生命之海》其實是部愛情電影,它有生命之愛、親情之愛和男女之愛,最重要的是電影中四位與勒蒙互動密切的女生,導演用了極高明細緻的對比手法,探討了人生中的四種愛情面向,讓生命主題的密度更濃烈更有可觀。

先談
嫂嫂Manuela,她就是賢妻良母的最佳典型。

Manuela嫁進勒蒙家的時候,勒蒙已經發生意外,再也不能動彈,大嫂如母,這句傳統名言就在她身上具體實踐,不是她二十四小時的悉心照顧,勒蒙可能早得了褥瘡,早就被癱瘓摧折得了無生趣。正因為如此,她才會對輪椅神父未加查證,就隨口指控她家人疏於照顧,才讓勒蒙有死意一事,憤怒莫名;就因為看著小叔成為西班牙名人後,有各種女人慕名而來,藉口親近,她既要有讓小叔歡愉的大度,也不免為別人的插花搶收割而憤憤難平,她像母親,照顧起小叔比照顧兒子更用心、更辛苦,她的賢良恭讓,完美到讓人只能歎息,不敢有任何奢想。

至於一心一意愛慕勒蒙的
Rosa,知識層級不高,天生一副苦命相,她用最世俗的方式來愛勒蒙,先是要點歌激勵愛人,繼而帶兒子來看這位癱瘓的生命奇蹟,前半場的Rosa活像個世俗的掠奪者,急著要從愛情的滋味裡汲取挫敗人生中能再奮起的養份,然而也只有她的喳呼和粗枝大葉中,才能夠幫助勒蒙完成安樂死,實踐「愛一個人就是要順從他」的人生美夢。她粗俗,但是並不愚蠢,她渴求愛,但是不要憐憫,也不會做不合實際的白日夢。勒蒙最後終於搬出老家,住進那家濱海公寓,衷心向她道謝,Rosa也側身接近他,卻沒有吻他的唇,而是吻了她的額頭。她比誰都清楚,她敬佩勒蒙,也深愛勒蒙,但她並不是勒蒙的最愛,她珍惜這最後的黃昏,卻不要勉強勒蒙給她欲念的熱吻。最後的轉折、最後的清明,讓Rosa這個角色成為全片最可愛的一個人。

至於要幫勒蒙打官司,要幫勒蒙寫書的
Julia,則是最美麗的女伴。

Julia的氣質和容貌,不但勒蒙動心,觀眾也會心生愛慕,當Julia躺在勒蒙身旁時,你彷彿也聞到她的髮香和體味,會覺得勒蒙真是幸福,人生得此紅顏知已,貼心相伴,甚至還能耳鬢廝磨,你會油生夫復何求的歎息。然而Julia有位疼她的老公,自己又得了漸凍失憶症,重病在身讓她更能感受勒蒙的痛與無奈,勒蒙的才氣讓她心生愛慕,但她又對老公心有愧咎,原本她答應勒蒙在出書的那一天,就來幫他安樂死,讓他得能死在愛人的手中,然而書出的那天,Julia沒有現身,只附了一張卡片,勒蒙看了後氣憤莫名,導演沒有交代那張卡片寫什麼,觀眾只能猜,最後則是在人權團體服務的Gene送上勒蒙生前寫給Julia的最後一張卡片給Julia,我們才發現原來Julia已經失憶,不記得誰是勒蒙?更不記得自己曾經深愛勒蒙。

Julia最後有沒有看勒蒙的卡片?勒蒙最後寫了什麼話給Julia?導演完全不想討論,只讓觀眾自己依據自己的想望去拼湊和書寫答案,我心中卻依稀浮現起勒蒙生前所說的人沒有來世,一切就像出生前那般:空。萬般皆空,讓人萬般無奈的空。

然而,《點燃生命之海》中格局複雜,感受最矛盾的當屬
Gene了。Gene平常的職責就是替受迫害的受難人士,爭平等、爭自由、爭人權,公理正義是她不變的嚮往,勒蒙是她生命中的異數,因為別人要爭生,唯獨勒蒙要爭死,生要生得尊嚴,死要死得尊嚴,生與死原本是完全對立的事物,在她面前卻成了平天上具有同樣份量的砝碼,在生死之間拔河,在一體兩面的生命意義思考中,她卻又懷了孕,肚子裡有新生命要出世,生活中,她卻要替另外一個生命爭取毀滅的自主權。矛盾與困惑全都交錯在她身上,看著她一手接生,一手送死,我想起了蘇東坡的那首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不論你偏好從那個角度思考人生情愛,看完《點燃生命之海》,你或許會更安靜地規畫著自己的人生腳步,你或許會願意跟著我一起來唸聖經傳道書上所說的:「生有時,死有時;裁種有時,拔除有時;殺害有時,……悲傷有時,歡樂有時;……保存有時,捨棄有時;……愛有時,恨有時……」人生不就是在生與死、建造與拆毀、得與失等等交替和循序漸進中發生與老去嗎?勒蒙的故事,帶給我們的正是生命之燈的火亮光萌。

 

 

 

心寬似海   海在胸懷

人間福報[蘇蘭老師讀電影] ~6~  2005.4.15

和小朋友談生死課題,會不會太沉重?

生命教育自生命開始的那一刻、就已發生,在生命的每一分秒鐘持續進行著;而人生的許多無常,到發生時再教化開導已嫌遲,藉著近日世界的共同話題與奧斯卡今年的最佳外語片~西班牙的The Sea Inside~點燃生命之海,我們試著深入淺出的

與大小朋友一同探究這人生必經的一課-------面對死亡-------他人的亦或是自身的。

    今年2月的最後一天,西班牙追求尊嚴死的真實故事改編電影[點燃生命之海]

在歐洲獲無數獎項之後,也終獲得奧斯卡的肯定;一個月後,331日,美國佛羅里達州植物人泰莉、拔管後13天,在舉世安樂死的爭議聲中,畫下41歲人生的句點,在此之前,她已歷經15年植物人生涯、及7年丈夫與父母對峙的生死官司。

    [點燃生命之海]的真實主人翁,是1943年出生於西班牙北部家西西亞省的勒蒙

19歲就在挪威籍的船上當水手,實現周遊列國的夢想。但25歲那年,因在海邊退潮時的淺攤跳水,頸部脊椎受到重創,從此癱瘓在床上,只有頭部有知覺可動作。

頭腦清醒的他,一直循著法律途徑奮鬥抗爭,盼終有一天他能[合法的]爭取到自己選擇有尊嚴的死亡權利。1998年,他臥床28年後於112日去世,是在不讓朋友違法的協助下,服毒身亡;至今他所爭取的安樂死在西班牙都未合法化。留下來讓世人永遠記得他的除了這部感人的電影,就是他病中用口所寫、1996年出版的詩集[地獄來的信]

    一個只有頭部可演戲的男主角,囊括本年度所有歐洲影展最佳男主角獎項,是多麼的不容易 ~ 一顆頭抵過其他人全身的[戲胞]哈維巴登的超齡演技(35歲演25~56歲),讓這齣戲意外的好看。30歲不到的導演亞歷山卓阿曼巴也是本片成功的功臣,尤其是他對音樂的敏感與愛好,在全片發揮了畫龍點睛的功效,讓身不能動的勒蒙,隨音樂起舞、飛翔、遨遊他摯愛的大海,比周圍照顧他、同情他、愛他的人,更寬廣自由![心寬似海 海在胸懷] 應該也是原片名的精神主旨。

    勒蒙巴登阿曼巴讓我們有了認識植物人的另一個視窗,觀片了解、感動之餘,生命教育的第一堂課便從關心社會上更多的泰莉~例台灣的王曉民~開始,關心病人本身以及一代又一代接棒照顧他的家人、親屬,畢竟在這場長期的磨難中,加油、打氣、體諒、關懷、甚至物質上的協助支援,是我們在法律之外、可以發揮的力量!藉此,爸媽可以自然的與孩子們聊聊一向禁忌的死亡話題,建立對於生命態度、生活方式、珍惜感恩的正確價值觀。

                                                                                                                                                                              小蘭姊姊 2005. 4. 5.

註:[安樂死]緣於希臘文[好死],現代的說法是____在瀕死者明確的要求下,刻意在他人協助下結束生命;引起道德的、倫理的、宗教的爭議不斷。荷蘭在2002年成為

全世界第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這兩年比利時等歐洲國家陸續跟進。[1058]

 

中國時報    A4/焦點新聞           2005/04/17

《名家專論》面對生命人生也有無言以對的時候

黃榮村(作者為淡江大學教授)】
  九二一地震當天,九份二山居民有三十九位罹難,但仍有廿二位無法尋獲,罹難者家屬在山裡祝禱,每日上香、燒紙錢,未曾間斷。隔年十二月六日在整治堰塞湖周邊工程時,挖出了羅家老太太,一時之間大家奔走相告。我在當時經過對九份二山最有全面性了解的廖維士與黃文光兄的安排下,特地排除行程上山去看看。到了那裡,羅家的兒子輕撫著羅老太太已經脫水乾皺的手皮,眼中有無盡的孺慕之情。焚香之後,他熱情的要我也握握他母親的手皮,我看進他心中那股母子重逢的欣喜與感嘆,不由自主的接手過來,想到這一年多來他們的重逢,是一種多麼彌足珍貴的生命交會。面對生命,在山上也有無言以對的時候,在災難中的母子之情,令人感動不已。
  生命是一本難讀通的書,需要多元詮釋,在浸潤之中得以發展出對生命各個面向的體會。在災難之中各界的捐輸、重建與訪視,最直接受益的就是九二一的小孩。被愛過被尊重過的人,比較容易學習到如何去愛別人去尊重別人,九二一的中小學生們在這段苦難的過程中,生活雖然辛苦,面對親人的死傷也有無盡的哀戚,但他們同時也浸潤在人間最溫暖最有啟發性的人生互動之中。兩三年之後,因苦難因人間的愛與協助而成長,變得落落大方,應對進退之中顯露出堅毅向上而且保有理想的教養。崩裂的荒野之地,我們看到了國家金色的小孩,如何在苦難之中長大成人。
  生命是如此的寶貴,在飽經橫逆之後,豈可向命運屈服,一顆顆躍動的心總要尋找出生命的意義,在群山落石的彎路上,一直向上攀升。看到現在燒炭成風,令人唏噓,生命就這樣如風如露,還沒受到真正考驗就棄守歸天,九二一的精神有必要一直延伸出去。
  台灣的生命教育不能太形式主義,好像非變成是正規的教材內容不行。但是,生命有固定的表現方式嗎?過去的九年一貫課程,經常被一些對教育一知半解,但是強烈堅持自己主張,或走政治正確路線的人,要求教育單位想辦法納入正規教材,搞得大家痛苦不堪,也違背了教育宗旨以及九年一貫的本意,使得最基本的聽說讀寫算與科學教育,都多少受到壓縮。
  生命教育不能走這條路,它其實更應該是一種境遇教育,也是一種觀察學習教育。當一些與生命有關的重大事件發生了,如九二一地震、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SARS或東南亞大海嘯,相關的生命教育可以立即展開,教材是祇要老師與學生夠敏感夠努力,就可做到活學活用,真的接觸到生命的實質意義。在觀察學習上,假如能安排讓學生接觸一些熱愛生命、克服生命諸般困難的國內外楷模,如總統教育獎中的學生困學典範、教育百人團中的成年困學典範、或者像周大觀基金會辦了好幾年的「全球熱愛生命獎章」,都可以提供豐富且具有啟發性的素材。
  假如連這種機會這種素材都不知善加利用,彈性學習,還在那邊夸夸而談生命教育,或想大張旗鼓的放入正式教材,那我想這些人根本不懂生命是什麼,祇會敗事,哪做得出什麼好事情。
  在〈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這首歌中,Elton John娓娓唱出戴安娜以火炬帶領著國家金色的小孩,在斜風細雨中遍訪綠色山丘,對受苦的人輕聲細語的安慰。這種人道精神,應該就是貫穿生命教育的主軸,當這條絃得以依此曲調彈奏出來時,不管它是如歌的行板、詠嘆調、安魂曲或是大合唱,都是令人肅立又願意親近的生命之歌,哪需有定於一尊的教材與教法。(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媽媽電影讀書會心得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