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影看女性成長

人間福報[家庭電影院] ~186~  2008. 10.26.  蘇蘭

彰顯女性成長的電影,除了夠嗆夠媚今天閉幕的2008女性影展,讓大家一次看個過癮,最近院線上映的法國兩片[巴黎單身派對The Feeling Factory] [愛上壞女孩Water Lilies]都是此中佳作,不同的是前者鎖定年近不惑的熟女,後者則是「登大人」階段的青少年;不同的年齡卻一樣的探索著「我是誰」?「我要什麼」?你是不是我的「菜」?我是不是你的「愛」?

在國中輔導室任職過的彥達老師,因現正是國中班的導師,對闡述同一年齡層的Water Lilies,特別重視:原片名是[章魚的誕生],其實片中女孩不壞,主角三人都只是去追尋心中所要,新精神分析學派的著名學者艾瑞克森(Erikson),發展出的[認同identity][認同危機]兩大概念,強調人類個體除了性心理的發展之外,也同時經歷了社會心理及自我(ego)發展,而人格發展是一生的持續過程,隨著生命演變,每一階段都有其發展的人生任務,結果有正向也有負向的。人類發展八階段 (1)     信任或不信任 (2)     自主或羞愧、懷疑 (3)     開始發展或罪惡(4)     勤奮或低劣 (5)     認同或認同混淆 (6)     親密或疏離 (7)     生產或停滯 (8)     自我統整或絕望 。按照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研究,人類這八項個體發展階段其實都在[尋找認同],在成長的過程中,尋覓自我的形象與安身立命的方式。愛與被愛,就是修習的功課。

本片的影像與劇本,女孩們的悠揚與沉鬱,因戀愛而萌生煩惱、因暗戀而產生痛苦、因嘗試性愛而迷惑導演把青春期的少女情懷拍得詩意又殘酷。水上芭蕾的女隊長芙麗安娜,在他人期待與自我認同上拉鋸,比其他人都耀眼的青春期胴體,美麗卻是被攻擊的原罪,揉合羨慕與妒忌的惡名襲來,芙麗安娜既厭倦又享受那些來自男人也來自女人的灼灼目光。從別人的仰望、她認同自己。胖女孩安娜,是瑪莉的好朋友,她喜歡學校游泳隊男隊長,男隊長喜歡芙麗安娜,兩個安娜在第一人稱的瑪莉眼中恰好是對照版,一胖而幼稚、一美而成熟,兩個都令眾生顛倒,一是女神,一是恐龍。安娜從喜歡男隊長,到胖身體全裸被看見、告白(蹓狗搭訕與偷鍊贈與)最後代人上床而覺醒,是一段從天真到領悟的珍貴成長歷程。喜歡上隊長芙麗安娜的瘦瑪莉,用近乎攬鏡之姿從隊長身上照見自己,瑪莉對隊長的情感複雜,隊長像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偶像,從第一眼邂逅開始,瑪莉便像是中毒一樣,渴望她、欣賞她、甚至期待可以變成她。看著鏡頭前,瑪莉訓練身體、害羞地在池畔穿上泳衣,都可以閱讀出青春期的她,那尚未發育完成的身體,讓她害羞又自卑,卻在與芙麗安娜認識交往的過程中,更進一步認識自己。三個女孩、三個外在的原型、三條線交織而成的故事,譜成這首成長的交響詩。

故事的結尾,也是原片名[章魚的誕生]的來由,發現青春不如想像美好的胖安娜與瘦瑪莉,著衣縱身泳池,四肢攤平、宛如浮屍,兩個人頭靠著頭漂在水面化成章魚的意象。[章魚]既是水中芭蕾的身影,也是慾望的追求,八支觸手上的吸盤曾緊緊抓著[外在的認同]不放,卻在成長的過程中,學著捨棄與放下。躺在水池中,漂浮在慾望之上,兩個人放鬆的看著天花板,呼應片中主角說的,人死前最後看見的是什麼?是[天花板];過去已死,現在又生,我想像著水池中的兩人,破水而出,再站起來,也許跌跌撞撞一身是傷,卻無比堅強。 []在本片象徵慾望,既是容器也是舞台;水中芭蕾的部分列為奇觀,水中芭蕾舞者水底下的樣子,竟如章魚游水,流暢自然。身體這樣的律動,把三個女孩滋生的引力鋪陳得更合理,既包容了水面水底的情懷,也營造同樣的慾望在檯面上下的多種可能。

台北縣光榮國小的老師們觀影後有話要說~雅惠: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真是令人震撼。能從成長經歷中學習長大,兩位女孩的成長,令人欣慰。珮雅[愛上壞女孩]讓我們能深入了解青少年的感情世界變化,在經歷一段清澀的感情之後,各有成長,並了解到閱讀教學不僅僅限於課本,也可用影片來引導。

雅雪:羨慕v.s.嫉妒,矚目v.s.忽視,優勢v.s.弱勢。互補反差,思索著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是自己已擁有的,還是自己所欠缺的呢?慧芳:渴望有時會成為最大的失落,失落背後,竟是成長的歷程。成長的點滴,有悲有喜,忠於自己活在當下。姿宜:導演利用纖細的表情表達出2個女生面對感情的懦弱、堅強及無力。美珠: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惠美:青少年的外在行為,往往與內在的想法是不一樣。憲通:這是從愛、性、文化等各角度探索青少年心理的影片,值得父母師長深思!錫昌:年輕只有一次,做正確的事,永遠不嫌晚。蘇蘭:片中無大人,若家長願與孩子同步成長,現在就可以開始!

官方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waterlilies1017/   2008.10.20.  [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