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傳奇

                 人間福報[家庭電影院] ~163~  2008.5.18.  蘇蘭

《星光傳奇STARS》絕對是好看的紀錄片,劇情流暢,情節感人,克服困難的態度和故事是很好的勵志教材!剪輯刀工凌厲,配樂十足渲染力,主角們的生長背景(賴銘偉媽媽是泰雅族、梁文音是魯凱族、葉瑋庭是排灣族、吳忠明阿美族、黃美珍是卑南族人), 讓影片對原住民著墨甚深  ,台東、屏東、新竹、苗栗、花蓮、南投山地部落的場景,我都因溫世仁文教基金會[書香滿校園]偏鄉閱讀巡迴輔導去過,有在地情感、倍感親切。更重要的是不看電視的我,由這兩小時,認識了孩子眼中著迷的對象  (星光二班賴銘偉、梁文音、葉瑋庭、吳忠明、林宜融、曾沛慈、黃美珍、魏如昀、林佩瑤、李千娜辛巴、林道遠、方志友)以及寄託在這當紅事件上的年輕夢想 ,對於幾個故事性超強的真實人生(八家將的白天、流行音樂的夜晚;六龜育幼院孤兒唱福音音樂長大…),的確適合當作灰姑娘的「傳奇」劇本;雖然我也注意到了、電影時間有限、對這些人著墨的篇幅不均(記得的第三名葉瑋庭只對鏡頭說了一句評審給她的評語:這位黑妞,妳唱歌很油!),但在20071月《超級星光大道》首播至今,監製人李崗和導演許明淳用紀錄片留下這筆像是台灣歌壇史上的全民運動,有人看完說要再看一次呢!(註)

完全不同於我的「星光迷」,一位「熟悉」星光幫,一位「迷戀」星光幫,他們是這樣看的~

彥達我略略扣分的原因:1.[星光傳奇]到底想給觀眾什麼?是貫徹夢想的決心?還是優勝劣敗的再次宣揚?是苦情女孩與家將男孩的奮鬥過程?還是一個節目的文化意義?如果導演想做的是紀錄星光大道中,成名者的心路歷程,那就必須公平些;如果要作文化意涵,那就更要呈現可信的數據和多元的角度。像[翻滾吧男孩],在聚焦上就比較成功。2.感動會麻痺--是 [真]感動或是[逼出來]的感動?套句片中主導此綜藝節目的詹仁雄或是王偉忠講的話,觀眾要的是[真],因為真而感動。很多人看星光大道,因表演者的家人支持或是對手友情而哭,為了家人支持而感動可以理解,但對於對手失敗而哭,電影中的營造和電視一樣粗糙,我實在麻痺了。影片中只有賴銘偉唱的[阿媽的歌],畫面切換到阿媽,我就哭了,因為音樂透過畫面的力量太動人,但自此之後,太多的感動反倒像是刻意的,不真了。(阿媽出現太多的話,也是一樣過猶不及的反效果。)這樣的共鳴可以維持多久? 3.剪得比電視晚。我必須承認影劇圈是嗜血的,哪裡熱門哪裡去,早在電影之前,星光大道的節目就剪接了幕後花絮[星光大道之無間道不道],內容和電影十分相似;電視已經作的,電影再作一次…片名改---[我在星光大道的日子—梁文音和賴明偉小傳]會不會比較好啊?

郁婷我是「星光幫」忠實的觀眾:這部紀錄片對我來說,算是成功的。在二屆比賽結束後已經很久沒注意這群人的消息,透過這部影片,成功的找回當時看比賽的一些感動。至於拍攝的手法及內容,要呈現的東西太多太雜,在兩小時內完整呈現十多人的比賽心路歷程是不可能的事,若讓每個人平均分配又恐不夠深入而太過平淡,因此造成了以人氣及話題度分配影片比重的結果。另外,會不會是有些參賽者和家人不願意或不方便自己的日常生活曝光?收看星光大道這個節目所看到聽到的演藝圈黑暗面和人性的光明面幾乎是同等的,正如星光一班的種菜王子潘裕文在被問到:「請用一種蔬菜形容演藝圈」時立刻答到:「高麗菜,因為外表光鮮亮麗,但裡面都被蟲蛀光了。」沒辦法,有話題才有人看,是台灣社會的走向,也因此蘋果日報和壹周刊會熱賣,民視的灑狗血連續劇永遠收視率飆高。至於「哭」,其實我也常常邊看會邊想罵-哭屁啊!節目變成”超級哭哭大道”,應該也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吧!

無論您是哪一方的支持者,一定都認同主題歌曲「你們是我的星光」中:「沒經過碰撞、火花怎麼綻放?…」論證、比賽、電影、我們的真實人生…不都是如此?再過兩天新政府接班上任,與電影最相關的新任新聞局長史亞平,就是一個自小勇敢、奮力向上的真實「傳奇」,閱讀她的人生故事亦同《星光傳奇》~有夢最美,圓夢更美!我們一起努力逐夢,找到自己的位置築夢,做自己最適合的追夢人、也做一顆會照亮別人大夢的小星星祝福正在尋夢將要織夢的每一個人!

(註)20071月,《超級星光大道》在中國電視公司首播,聲稱為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選秀會,優勝者將可獲得一只唱片合約及一百萬元獎金。第一屆前三名-林宥嘉、周定緯、潘裕文,盧學叡、劉明峰、楊宗緯及踢館賽的蕭敬騰也都因此賽乍紅。而後,參賽者統稱「星光幫」。第二屆報名者過超五萬,每半年舉行一輪的賽事,現在進行是第三屆,其他電視台起而傚尤的節目也似雨後春筍…2008.4.29.

《星光傳奇》官方網站: http://www.zeusfilm.com/stars  http://blog.yam.com/starsmovie  [共18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