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的天空下
人間福報[家庭電影院] ~159~ 2008.4.13. 蘇蘭
烏干達,一個似曾相識而遙遠的名詞,有人以為是「烏克蘭」、有人誤認是「盧安達」;藉著預習這部紀錄片的機會,我們認識一下這個遠在非洲中間、人口2千七百萬排行世界第39位的國家:首都坎帕拉,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斯瓦西里語---可見原是屬於英國殖民地,1962年獨立,北方連年征戰---是政府軍與叛軍的內戰。現任總統是1986年當選後22年至今連任的約偉里穆塞里尼,也難怪政爭不斷。人民年平均所得210美元,是非常窮困的國家,未來放在2010年,打算和隔壁兩個悲慘的鄰居「肯亞」和「坦尚尼亞」合併成為聯邦國---這對整個國家會更好嗎?三國人民的生活就得以改善了嗎?還是種族的內戰更擴大到資源不均的原國度紛爭?我們憂心之外,還是對無辜的人民百姓寄予祝福。
2007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頒給了鮮活詮釋烏干達強人阿敏(Idi Amin)的佛瑞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1971~1979狂人統治烏干達的片段在劇情片「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中,讓我們一窺今日烏干達的近代史(順便一提~這部電影捧紅了飾演第一人稱蘇格蘭青年醫師蓋瑞崗的詹姆斯麥艾維,連續接演「珍愛來臨」和「贖罪」等英國大片)。另一部良心之作也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劇情片「盧安達飯店」,則演出了「烏干達的天空下」沒有紀錄拍下的非洲內戰狀況:1994年4月7日,盧安達爆發了內戰,境內胡圖人(Hutu)以消滅圖西人(Tutsi)展開大規模的滅族屠殺行動,仇恨由來已久,殖民的白人政權以較優生的是圖西人,來分裂當地兩土著間的情感,100天不分男女老幼的屠殺,造成100萬人喪生,10萬名兒童成為無家可歸的孤兒;重回現場是殘忍的,但對所有曾經忽略這個事實的人而言,卻是必要面對的歷史真相。
「盧安達飯店」的後續故事,雖不在同一國度內,卻可以「烏干達的天空下」當成續集;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們後來怎麼了?
「烏干達的天空下」就是真實記錄同樣因為內戰失去父母的北烏干達孩子們,在難民集中營如何生活下去。攝影機並未刻意拍攝悲情,除了開頭結尾讓孩子們面對鏡頭說心情,中間是以一次烏干達一年一度的全國學童才藝大賽當成串聯,孩子們積極努力準備參賽、走出戰爭陰影的奮進力量,直接有力的大聲宣告:我們就是這樣藉由卑微的機會塑造自己人生的希望,唯有勇氣和夢想,是敵人---包括惡劣的環境---永遠打不倒的力量!木琴大師自己打造破爛木琴去參賽,瘦小的身子卻自信滿滿的表示:「我就是族人未來的希望!」果然感動所有裁判,獲贈一架真的木琴。那句孩子最令人心疼的真心告白:「沒有人可以幫我打包行李,但我很高興能去坎帕拉呼吸和平的味道…」走出悲情、有一個自我展現的舞台和被肯定的機會、對孩子、對每一個想要重生的人多麼重要:「我可以不用[我是父母雙亡的女孩]自我介紹了,以後我可以說~[我是贏得比賽的女孩]!」
當然,在我們看見孩子哽咽的面對鏡頭、靜靜留下眼淚、緩緩說道:「我的父母是農人,在耕作時被抓走就再也沒有回來,我的弟弟妹妹都沒有機會跟他們說再見…」必須要思考:為什麼這些不同國度的爭戰以及他的後遺症可以不斷串聯成為我們思考戰爭意義的教材?因為人類記取歷史教訓的能力太差,無謂的戰爭還是在愚蠢的人間不斷發生,近日肯亞的政局不又是一個還來不及拍下的血淋淋教訓?何況非洲只是現今最慘的其中一例而已,種族衝突的根源追溯到西方國家(包括英法等國)從前的殖民分化政策;西方人固然可惡,被分化的愚民百姓和野心勃勃的執政者們,是不是也要負起子孫遭殃的責任!站在現在的人,回頭看看過去,往往可以看見將來…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要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成長環境?當下我們可以做哪些努力?包括對我們已知道的非洲兒童困境。經由電影,我們發現,世界很小,在不遠的地方,就在此時此刻,有人是這樣的生活遭遇、這般地生命處境,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在付諸行動的同時,我們以身作則、也給孩子最好的學習機會~大至如何培養民胞物與的胸懷?如何增進國際視野?如何陶冶藝術人文的心性?如何尊重所有的生命、遑論膚色、性別與國族?小至怎麼對別人表達友善?怎麼論輸贏?怎麼面對挫折爬起?怎樣找到自我?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孩子長大以後怎麼看我們、怎麼看自己…
當一部紀錄電影可以引發觀者這麼多的思考,它的拍攝意義與教學價值就不言可喻了…!
世界展望基金會網址:www.worldvision.org.tw [共1723字] 20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