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蘭:

在地的紀錄片.易引起共鳴.

透過妳的文字.電影片段反覆在腦海出現.感動更甚於當時.

中時2.14這篇.供你參考.                                  慧平2005.3.3.

 

胡台麗做石頭夢 木瓜溪畔尋獲桃花源          中國時報    D4/另類藝能           2005/02/14

【張士達/專題報導】
  從「穿越婆家村」到「愛戀排灣笛」,學者出身的胡台麗的紀錄片向來安靜典雅,像是不搶鋒頭的璞玉。不過這一次的新片「石頭夢」,將為深居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裡的胡台麗,踏出最「入世」的一步,刻意選在228檔期上片,直接面對最敏感的族群議題。胡台麗說:「希望各種陣營的人都來看,尤其是不了解片中這些人的人們。」
  相隔40 劉必稼再當男主角
  一個由大陸來台的老兵,娶了原住民血統的寡婦在東部小村落戶,這樣的故事在台灣不計其數,其中一個名字「劉必稼」卻2度成了銀幕男主角。1965年,陳耀圻導演以花蓮榮民劉必稼為主人翁,拍攝了做為他在加州大學電影系碩士論文的紀錄片「劉必稼」,沉默認命的 劉必稼,成了中國農民與榮民草根特質的代表,當時在台灣知識份子間引起熱烈討論。20年後,胡台麗教授在花蓮木瓜溪畔,為她的榮民研究進行田野調查時,無意間再度發現了劉必稼。
  胡台麗表示,她當時在進行調查的村落戶長名冊中,赫然看到劉必稼的名字,立刻興奮地心想應該是陳耀圻曾經拍過的同一人,前往劉必稼家中叩門,發現真的是他,卻也驚訝地發現,原來劉必稼自己根本從來沒看過陳耀圻以他為男主角的那部電影。胡台麗回台北拜訪陳耀圻,希望找到當年的影片拷貝來看,沒想到陳耀圻的回答是:「沒有,過去的東西都扔了。人如果老想過去會活不下去。我現在也沒有準備好回到過去。」
  沉默挑石頭 無血緣父子質樸傳承
  劉必稼是湖南人,在大陸原有妻小,從軍後在1940年代隨蔣介石來台,45歲時到花蓮開發隊,在東部卵石遍布的河川地裡挑石頭填土,硬是無中生有開闢出一片可供墾殖的田地。他沉默寡言,壯健有力,陳耀圻當年正是因為他挑石頭第一名而看上了他。劉必稼的妻子前夫去世,嫁給他時已有3女2子,最小的兒子阿興過繼給了劉必稼好為他傳宗接代,他們婚後沒有再生孩子。
  阿興在都市裡沒有發展,回到家鄉陪伴父母,卻也愛上了台灣東部特有的美麗玫瑰石,鎮日以在溪畔撿拾玩賞石頭為樂。石頭外表不起眼,卻因內含多種礦物質並經歲月的淬鍊擠壓,在切割琢磨後展現出意境幽遠的山水畫圖樣。從上一代搬石頭開墾的劉必稼,到這一代撿拾收藏石頭的阿興,這對沒有血緣的父子黝黑平凡,卻體現了這塊土地上最質樸認命的特質。
  弱勢不得已結合 學習理解尊重
  胡台麗表示:「人在不得已的時候,什麼都得接受。」花蓮當地老兵娶的多半是原住民女子,或是帶著「拖油瓶」的寡婦或離婚婦女,夫妻雙方完全是社會階級中「弱勢」與「弱勢」因地制宜的結合,既是互補也是各取所需。老兵們既已年邁,經濟條件也不傲人,既然自己條件差,因此幾乎是在「撿到就要」的情形下娶進這些太太,但也都惜福地非常疼惜老婆,以及根本不是自己生下的孩子。有些山地新娘往往數度逃家,在大都市裡闖蕩一圈後沒搞頭,只好又乖乖地回到家裡,甚至帶著與別人懷下的孩子,老兵們也一樣默默地接受。劉必稼就是這樣的時代角落的一個縮影。
  胡台麗表示,像劉必稼所住的這些在台灣角落裡儼然遺世獨立的村落,絕對不是什麼世外桃源或香格里拉,但台灣社會近年來最愛吵的族群問題,在這些角落裡卻從來不存在。劉必稼操一口湖南鄉音,阿美族與平埔族混血的太太說閩南話,兩人數十年來「雞同鴨講」溝通毫無問題,在相處中自然發展出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
  圓滿的族群縮影 在東部村落上演
  胡台麗感嘆的說:「許多台灣社會在吵的問題其實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根本沒有落實到社會,各種政治人物炒作的意識形態或是『愛台灣』等口號,放在這個社會上不但不適合,甚至是有害而且違反人性的。」
  胡台麗表示,劉必稼在東部開墾後,一心只希望政府開放土地放領,讓他終於可以有一塊自己的地,有了地就有了滿足與歸屬,有了可以留給下一代的財產,也自然會跟這一塊土地聯繫得更密切:「為政者不是要靠口號來跟人民拉近關係,而是要看你能提供什麼讓人家心向這裡。」
  在劉必稼已年過80之後,妻子過世,他雖想回大陸,卻也在兒女的說服下認定了台灣終究是他終老的家。外省老兵與他並無血緣的原住民子女在台灣東部村落相依為命,在政治人物們以族群為名叫囂謾罵的同時,胡台麗的「石頭夢」卻拍出了一個早已圓滿的多元族群縮影。

石頭夢 見證不同族群 在變遷中相依的情感 鍾蓮芳/報導

聯合報 2005/02/26

「石頭夢」紀錄片 花蓮慈大首映爆滿 李佳雯/花蓮報導

慈濟快報 2005/02/19

紀錄片出頭天 挺進大銀幕 項貽斐/台北報導

聯合報 2005/01/15

扁看石頭夢有感︰別再硬碰硬 蘇永耀╱台北報導

自由時報 2005/02/26

胡台麗圓了石頭夢 拍出台灣新移民故事 特別選在228上片 洪秀瑛/綜合報導

中時晚報 2005/02/26

名人背書拉抬票房 比廣告還有用 張士達/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5/02/27

「石頭夢」立委喝采 劉必稼沉默 張士達/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5/02/26

紀錄石頭夢 左右見季節 女導演們的對話 文•攝╱巫祈麟

破報 2005/02/252005/03/06

從拓荒者劉必稼到石頭夢 【莊琬華/記錄整理】

聯合報 聯合副刊 2005/02/25

心中之石與「族群和解」的問題 /張茂桂

自由時報 自由副刊 2005/02/23

剖開瑰石,赫見風景 試評胡台麗與《石頭夢》  文/林木材

台灣日報 台灣副刊 2005/02/20

照顧腳下,不枉歷史——談石頭夢的配樂 /林谷芳

文化視窗雜誌二月號

石頭的時間紋路 /林文玲

文化視窗雜誌二月號

族群光譜中的文化圖騰─《石頭夢》記 /游婷靜

文化視窗雜誌二月號

「石頭夢」影音隨想 /胡台麗

中國時報 E7/人間副刊 2005/02/17

胡台麗做石頭夢 木瓜溪畔尋獲桃花源 /張士達

中國時報 D4/另類藝能 2005/02/14

頑石、瑰石、台灣石—從民族誌電影《石頭夢》談起 文/謝世忠

人本教育札記二月號

四十年的變與不變——從《劉必稼》到《石頭夢》 文/李泳泉

印刻雜誌二月號

石頭夢 如同玫瑰石般的質地 /聞天祥

世界電影二月號

紀錄的從前•未來的劇情…陳耀圻

電影欣賞雜誌

劉必稼顯影

胡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