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台灣】劉必稼的石頭夢 記載一段老兵的故事 
2005-02-26 23:46   
 

住在花蓮吉安鄉光華村的榮民劉必稼,曾經在民國54年的電影裡擔任過男主角,那幾乎是台灣史上第一部記錄型式的真實電影,由陳耀圻導演,片名就叫「劉必稼」。
 

劉必稼:「一次拍他是拍20個人,在那兒拍那片子,20個,他每人給他們20塊錢。」記者:「喔!每個人給20塊。」劉必稼:「20塊,拍到忽然看到我,怪裡怪氣。」記者:「哪有怪?」

其實40年前,導演是看中他一肩挑石頭,開闢田地的拼勁,從一群被分配到花東開墾的老兵中,選出劉必稼作拍攝主角,陳耀圻導演認為這位當年從大陸湖南農村被抽壯丁,莫名其妙來到台灣的軍人,正是單純善良的中國莊稼漢代表,卻沒想到這一生中,劉必稼還有機會第二度成為大螢幕主角。

影片開始算起,3、40年後,我在花蓮木瓜溪畔的一個村落中,意外的發現了劉必稼,導演胡台麗的紀錄片「石頭夢」,繼續透過劉必稼和他周邊的人,說這段台灣新移民的故事。當年第一次擔任紀錄片主角時,劉必稼還是個單身漢,在後來的40年裡,劉必稼娶了一位有5個孩子的原住民寡婦,小兒子阿興從小過繼給他,跟著也姓劉。

劉春興:「很難瞭解他,其實他現在坐在那邊,他時常會眼睛閉起來,但他在想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他也不會跟我們講他心裡在想什麼。」記:「他平常話也不多?」劉春興:「不講話,幾乎很少溝通啦!」

阿興從小習慣喊他叔叔,但心裡卻知道這位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沉默老人,是家裡的支柱,也是自己的父親。劉春興:「平常跟我媽媽,我媽會一直唸他唸他,有時我們在旁邊聽我媽唸他,都聽得…聽不下去了,我媽很會唸。」記者:「你媽性格比較強?」劉春興:「我媽唸他再怎麼唸,他都沒有關係。」

胡台麗的電影「石頭夢」,以長達5年時間,紀錄這個家庭的變化,從老夫妻帶著孫子一起下田工作,到後來劉太太因病過世,劉必稼手足無措。劉春興:「我媽住院開始那一陣子到我媽過世讓我感覺到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男人對他太太的付出這樣無怨無悔好像讓我開竅了 真的!」

對這叫叔叔卻也是爸爸的老人,阿興在電影中還形容像隻大黃牛,幾十年來默默在田裡工作著,安靜忙碌但生活卻不見改善,其實也不只劉必稼,他和350個老榮民,以及他們各自所組織的家庭,住在這塊自己開發的光華墾區上,是台灣的邊緣村落,當中沒有軍官,教育程度都不高,受到的生活照顧比不上一般眷村,他們只在分配到的貧瘠土壤上作自耕農。

光華村長簡沛然:「350個目前凋零到剩下110個,三分之二應該陣亡了。」光華村長簡沛然:「想回去住的很多,結果都住不慣,因為跟氣候或許種種因素,太多因素了,難講啦!」

包括劉必稼也在解嚴後,曾經回過大陸3次。劉必稼:「第1次一個人回去的,第2次跟我的太太兩個人回去,第3次跟他回去,3次!」

這部叫石頭夢的紀錄片,另一個角色,是花蓮特有的玫瑰石。劉春興:「你看這個顏色有好幾色,可是你看背面這就比較少,但你看這配起來也蠻好看的。」

片名叫石頭夢,因為劉必稼的繼子阿興喜歡玩石頭、撿石頭。劉春興:「可能脈礦的關係吧!木瓜溪的石頭氧化的程度跟它石頭裡面的成分不一樣。」

胡台麗導演透過石頭的意象,在這部紀錄片中提出觀點:她認為:「石頭因多雜質而奇情幻化,台灣因多族群而繽紛美麗」

湖南莊稼漢劉必稼,27歲被徵調從軍到台灣,直到娶妻成家,繼續耕作,問他這一生中最喜歡哪個階段?他的回答毫不遲疑。劉必稼:「最喜歡的是退伍啊!我最喜歡的是退伍下來,當兵的時候就一直想退伍,退伍的時候自由一點,當兵不自由。」

記者:「所以到後來你退伍,在這邊開墾,在這邊定居,那個生活是不錯的?」劉必稼:「那個實在很苦喔!退伍下來(精神上自由啦)!」

原來劉必稼從來不喜歡當兵,卻因為當兵離鄉背井,在台灣經歷當初料想不到的人生。


http://news.pchome.com.tw/life/tvbs/20050226/index-20050226234604391750.html


 
 

 「石頭夢」這部記錄片,描述的是新一代由中國大陸移居台灣的外省籍榮民與台灣土地及原居民產生關係,並形成具有特殊文化現象之新移民社區的故事。片中觸及敏感的「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議題。新移民究竟比較愛台灣新家園還是比較愛中國原鄉?不同的家國認同間有怎樣的情感拉扯?本片主角劉必稼的經歷其實是台灣代代移民的縮影。 
 
 
優惠內容:
公視之友(兒童會員除外)附回郵30元,即可索取特映會門票兩張,場次隨機。


活動地點:
【石頭夢】紀錄片播映時間/地點:
時間:2/25∼3/11(週一至週五,當天日場(10:30~17:30)場次)
地點:真善美戲院 (台北市漢中街116號)
場次表: (週一 ~ 週五)
10:30 am
12:10 pm
2:00 pm
3:50 pm
5:30 pm
片長:78分鐘


活動簡介:
「石頭夢」這部記錄片描述的是新一代由中國大陸移居台灣的外省籍榮民與台灣土地及原居民產生關係,並形成具有特殊文化現象之新移民社區的故事。片中觸及敏感的「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議題。新移民究竟比較愛台灣新家園還是比較愛中國原鄉?不同的家國認同間有怎樣的情感拉扯?本片主角劉必稼的經歷其實是台灣代代移民的縮影。
「石頭夢」一片的拍攝具有傳奇色彩。1965年,陳耀圻導演攝製了台灣紀錄片史上第一部具觀察性紀錄片內涵的真實電影「劉必稼」。片中主角劉必稼是個在1940年代隨蔣介石總統由大陸來台的軍人,他在退伍前到台灣東部河川地,辛勤地挑石頭開闢田地。「劉必稼」紀錄片當年發表時,在台灣藝文界引起很大的震撼。沒想到在「劉必稼」影片攝製完成的數十年後,胡台麗因從事榮民研究,在花蓮木瓜溪畔的一個農莊中驚喜地發現了劉必稼的身影,於是開始以攝影機紀錄這個由外省老兵與他們來自台灣不同族群的妻子及兒女所組成的新移民聚落。劉必稼娶了具有阿美族和平埔族原住民血統的寡婦,並收養了她的兒子。父與子、生與養、原與漢之間有怎樣的差異?有無難解的情結?
「石頭」是本片最重要的象徵,將辛苦在石堆中開墾的劉必稼這一代,和喜愛撿拾與玩賞石頭的劉必稼兒子這一代連繫起來,同時映現了台灣政經社會的變遷。劉必稼和他的家人如同玫瑰石般外表黝黑平凡,內裡卻蘊含瑰麗高雅的景緻,在片中悠遠質樸的古琴聲伴隨下,與溪流浪花共織夢想。本片並提示:石頭因含多種礦物質,幻化出美麗的內在風景;台灣因擁有多元族群,才展現出強韌的生命與豐富的文化。


 
相關連結:
石頭夢
 
http://www.pts.org.tw/php/member/main.php?PAGE=HTM_SPECIAL&MORE_SPENO=185

 

 


更多資料~
http://www.google.com.tw/
搜尋:劉必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