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聲音---電影資料館30週年館慶活動 與 思沙龍 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系列
人間福報[家庭電影院] ~210~ 2009.4.4. 蘇蘭
2009年春天的美好悅音,來自電影資料館30週年館慶活動 與 思沙龍---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系列,為使這兩種聲音不似春天悄悄降臨又靜靜結束,清明祭祖的今天,我們闔家分享已經歷過的收穫---無論是「打開歐洲電影視野」還是「認識自己的家鄉」;並把握最後將來臨的親炙機會!
國家電影資料館為慶祝30週年館慶,籌畫了「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專題影展系列活動:
法國新浪潮 (la Nouvelle Vague)是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運動之一,今年屆滿50週年。電影資料館翻箱倒櫃找出30年來典藏膠卷精品,回饋影迷們30年來的支持,並邀請不同世代的電影學者---聞天祥:從楚浮和雷奈談起;周星星vs.肥內「新浪潮不是一天造成的」、「新浪潮的(種種)策略」;黃建業:法國新浪潮與類型的翻新…,從影史的、策略的、工業的、類型的、作者的…層面和角度,重溫到建構這些豐富影像的現代意義。
法國新浪潮的標誌點---克勞德.夏布洛 (Claude Chabrol) 1957年的《帥哥塞吉》(Le Beau Serge)。影評人皮耶.畢亞 (Pierre Billard) 開始用「新浪潮」這個字眼稱呼新一代的電影工作者跟他們拍出來的電影。這一場由「新世代」對抗「老一輩」的「戰役」,是由弗杭蘇瓦.楚浮 (Francois Truffaut) 完成的:《四百擊Les 400 Coups》(改編自楚浮的親身經歷,誠實、勇敢呈現青春期少年生活真相的力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電影觀眾,至今五十年) 在1959年的坎城影展拿下最佳導演獎,才象徵法國新浪潮真正地到來並獲勝,加上當年雷奈導演的《廣島之戀》及次年高達導演《斷了氣》的巨大成功,鼓舞了許多「新浪潮」導演的創作熱情。
法國新浪潮的代表導演,似乎永遠予人一種年輕的形象:高達永遠是火爆浪子式的憤怒青年,楚浮則永恆沉浸於男孩女孩之憂傷青春記憶之中,夏布洛自始至終對於緊湊懸疑、扣人心弦的謀殺和偵探情有獨鍾,年紀較長的侯麥則反覆在銀幕上投射年輕人愛情關係中既理智又感性的各層切面,至於被稱作「法國新浪潮老祖母」的安妮絲華妲,反而一直是一個臉頰紅潤、童顏鶴髮的瓜皮帽小女孩…。半世紀之前的法國新浪潮,正因為這些導演「永恆年輕」的奇異質地,迄今仍是比其他電影流派更早吸引一代又一代初入藝術電影殿堂的年輕影迷。
2001年,導演蔡明亮在《你那邊幾點》中,藉著一只手錶,連繫著一個窩在家裡看著《四百擊》的台灣男人,和一個在巴黎墓園邂逅已經年邁的尚-皮耶.李奧(《四百擊》裡的童星)的台灣女人。這段影像除了見證電影與時間空間的詭譎,也為「新浪潮」的歷久彌新和深遠影響下了鮮明的註腳。
「法國電影新浪潮50年」將在4月11日告一段落,本週最後8場節目簡表如下:
4月9日 (四) 14:30 《廣島之戀Hiroshima, My Love》 1959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作品,影片的提問,奠定了雷奈式的探問:看見—到底觀看了、視見了什麼?通過呈現角色的內省,訴諸觀眾對自身的回憶:回憶一切生活狀態的底醞。
4月9日
(四)
16:00 《童年再見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路易.馬盧
(Louis Malle)
作品,原片名是「再見了,孩子們」一位法國神父被德國納粹抓走的時候,他向教會學生講的最後一句話。改編自馬盧親身的童年經歷,本可當作是他的首部作的題材,卻是四十年過後,他才寫下本片劇本,優異的人道關懷讓本片勇奪威尼斯金獅獎。
4月9日
(四)
19:00 《聖女小德蘭Therese》
1986阿藍.卡瓦利耶
(Alain Cavalier)
導演,一個年幼的女孩感受了上帝,讓她決意接受「受難」。於是有了這部無比純淨、無瑕而完美的影片…。
4月10日
(五)
16:30 《死刑台與電梯Frantic》1958
路易.馬盧
(Louis Malle)導演:被框在照片框裡的她,一如被困在電梯裡的他一樣,是不可能重獲自由的。照片的顯影過程隨著爵士節奏一步步回到過去……
4月10日
(五)
19:00 《大樹市長文化館Three,
the Mayor and the Mediatheque》1993
導演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作品~人算不如天算,情感總在料不到的地方升起…。
4月11日
(六)
14:00 《春天的故事A
Tale of Springtime》1990
4月11日
(六)
16:00 《冬天的故事A
Tale of Winter》1992
4月11日
(六)
19:00 《夏天的故事A
Summer's Tal》1996
一天讀完侯麥以季節比喻的3種戀愛,是完整而過癮的事:
春天,在熟男熟女的矜持下,他們用文藝青年的驕傲目空一切。在語言的流動之間,情感早已蘊含其中。冬天,她自己生下一個小女兒…;四年過後,有兩個男人真心喜歡她,但她心裡仍惦念著小女兒的生父…。夏天,一男兩女在海邊度假,談情說愛、你來我往,令人拍案叫絕的侯麥經典大作!
活動地點:台北市青島東路7號4樓 國家電影資料館:http://epaper.ctfa2.org.tw
活動網址: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90123we/2-11.htm 歡迎報名
龍應台主持的思沙龍 2009春天 「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系列」
以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林青霞首部電影《窗外》和4月11日(六)1330~1730黃春明原著的《兒子的大玩偶》三部電影、三位講者,來談台灣的政治覺醒、台灣的愛情探索、台灣的城鄉成長三個議題。
彥達老師在參加了2月28日---在昏暗裡,燈突然亮了──台灣的政治覺醒---後寫道:《悲情城市》
從一個家族四兄弟開始衍伸出歷史情景,以劇情片的方式演繹了台灣人的傷痛。我喜歡侯導說的,不管政府民間,用一種公平且誠實的方式蒐集相關文獻與史料,把事件放在歷史的高度上紀錄當年,秉筆直書、公正不阿的史家態度,停止混亂的政治語言,讓傷痛者得到安慰,殘忍者得到反省,進而彌補社會。只停留在悲痛是不公平的,走不出來,台灣永遠都有族群分裂與認同障礙。
看著這家族的榮辱興衰,像是看著一份未來的備忘錄,別忘了當年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失去了對彼此的信任,上一代這一代下一代都要更努力,才有共贏的未來。
陳松勇在片中說台灣[眾人欺,眾人騎,沒人疼],對照歷史不啻最好明證,荷蘭人錯身而過、鄭成功搶來、清人出現、日本殖民、國民政府來台…,別人不疼,我們自己疼,才有希望。
而我,因參與《悲情城市》所有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都是一時之選而十分亢奮---
侯孝賢導演、陳懷恩攝影(以上2人因此片分獲1988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攝影金獅獎)、
沒照正面的張大春(一聽聲音和標準國語就知是他演何記者)、沒看出來的詹宏志、沒台詞只有一幕戲而且只有側面遠鏡頭的金士傑(一樣精準到位)、飾聽障男主角的梁朝偉只有一句危急時硬逼出來的台詞「我是台灣人」卻眉宇之間皆是好戲、更別說是演技第一名流氓大哥陳松勇、不長進的三哥高捷、以及吳念真、太保、梅芳、陳淑芳、雷鳴、柯素雲...,已逝大師李天祿、阿匹婆、矮仔財,在影壇消失了的辛樹芬、吳義方、文帥,負責英譯是賴聲川、音效是杜篤之…看見飾嬰兒的侯孝賢之子現都已20多歲...時光任苒、時代變遷,看電影像是挖寶的心路歷程---處處發現瑰寶~電影好看極了、也珍貴極了,它確切的讓會消失的生命、青春、故事…永恆了!
感謝國家電影資料館、思沙龍 以及所有創作者 並於清明緬懷已逝的曾經貢獻者…
.2009年4月11日(六)清貧,卑微,掙扎著長大──台灣的城鄉成長──
1330-1530《兒子的大玩偶》導演:侯孝賢、曾壯祥、萬仁
1530—1730 沙龍
黃春明
活動地點
台北中山堂光復廳(台北市延平南路98號)報名網址:
http://www.civictaipei.org
2009.3.1.[共2720字]